冲刺期重点是 “适应考试节奏、查漏补缺”,通过模考和真题练习,让 “会做的题不丢分、不会的题抢分”,目标是真题总分稳定在目标分数 ±5 分,具体计划如下:
阶段目标:
熟练掌握 “考试时间分配”,比如数学 2 小时内完成整套卷,正确率达 80%;
模考复盘 “错题率”,基础题≤5%,中档题≤20%,难题前 2 问≥70%;
总结 “模考常见问题”(如 “时间不够”“计算失误”),并解决。
每日任务表(每天 3.5 小时,分 2 段):
关键动作:
“模考问题清单”:每次模考后记录 “问题”,比如 “数学选择超时 5 分钟”“语文作文结尾潦草”,并写 “解决办法”(如 “数学选择超时:下次遇到 3 分钟没思路的题跳过”“作文结尾:提前背 2 个通用结尾模板”);
每周 “针对性补弱”:根据模考错题,确定本周补弱重点(如 “本周补数学圆锥曲线中档题”),每天花 1 小时练该题型,避免 “盲目刷题”。
案例参考:
某考生冲刺期前模考数学总是超时,正确率仅 70%,按 “任务表” 练真题:严格计时后,时间从 2 小时 15 分缩至 1 小时 55 分;复盘错题后,计算失误从 8 分减至 3 分;2 个月后,数学模考稳定在 120 分(满分 150),比原来多拿 20 分。
常见误区提示:
误区 1:“冲刺期刷‘偏题、怪题’”,认为 “难住别人才能提分”。正确做法:冲刺期以真题为主,真题覆盖 95% 的考点,偏题怪题考到的概率极低,浪费时间。
误区 2:“模考后只看分数,不复盘错题”,比如模考数学 110 分,觉得 “不错”,不看错的题。正确做法:模考分数只是参考,重点是 “从错题中找漏洞”,比如错的基础题,说明 “知识点没记牢”,必须重新复习。